公益新聞

2021-07-15

恒瑞医药公益品牌聯合南方周末發起公益線上影展,記錄守護生命的麵孔

轉自南方人物周刊


2020年,醫生這一群體無數次在公眾議題中被提起。迅猛的疫情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看到在“懸壺濟世”的標簽之外,一個個更加真實的白衣形象。近日,電影《中國醫生》上映,豐富的鏡頭語言還原了鮮活的醫者力量。抗擊病情猶如在夾縫中探尋曙光,而為了患者的生命與健康,醫者們奮不顧身地投身於特殊的戰場。在時代進程下奔跑著的醫者,有血也有肉,敢拚亦敢愛。而在電影之外的現實中,在眾多不曾被看見的故事裏,還有更多的“時代醫者”背負著生命中最厚重的托付,演繹著天地間最濃的情誼,與時間賽跑,為患者拚命。在時刻與生命交手的抗癌之路上,醫者們與病患萍水相逢,卻生生相依,一張張被汗水浸透的臉龐鐫刻著帶領患者與癌細胞一戰到底的決心。正是醫者們守護生命的堅定信念,為患者在縫隙中找到希望之光,也為中國腫瘤防治事業注入不斷向前的原動力。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在崎嶇的抗癌之路上,這些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的臉龐應該被看見,值得被更多人銘記。讓我們看見時代醫者,向他們致以最真摯的敬意。


時代的“戰場”


在疼痛尚未抵達的地方,癌細胞生長出尖銳的棱角,撕開平靜的表麵,露出生活的暗流洶湧。


張然在腫瘤科工作了二十多年,太過熟悉宣布“癌症”時患者們的神情。


“大多數人沒法一下子接受。很多人會不停地問‘醫生,為什麽是我?’”在腫瘤科門診,張然遇到過很多崩潰與心碎。在過去,腫瘤科醫生想要治病救人,卻缺乏叱吒“戰場”的武器。“很多時候,看到患者們承受病痛,自己手裏卻沒有藥,這種感覺是非常痛苦的。”張然描述早年的肺癌患者所經曆的窘迫,“女兒為了讓肺癌晚期的父親多活一年,想要把房子賣了來買藥,但是父親不想耽誤女兒未來的生活,甚至想到了用最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


在比較陳舊的認知裏,如果沒有足夠的財力負擔進口藥的費用,那麽癌症的確診就是一隻腳踏進了“鬼門關”。而隨著精準治療和免疫治療時代的到來,張然深刻感受到了這些年治療手段的變化及患者生存狀態的改善。“以前確診晚期的患者一般不再考慮進行手術,隻進行放療、化療等姑息手段維持。但是現在,部分經過免疫治療和靶向藥物治療的晚期患者,腫瘤能夠明顯地縮小,有的甚至可以重新考慮進行手術,生存率達到五年以上。”



醫學技術之外,還有更多的用藥選擇給醫生和患者帶來源自心底的自信。張然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很多患者用不起進口藥,就麵臨了無藥可醫的境地。“現在隨著越來越多國產創新藥物的出現,患者們也在逐步建立對抗疾病的信心。”


腫瘤科的醫生並不麻木於“與腫瘤作戰”,相反戰場上的每一個人,都樹立起了直麵困境的勇氣。一切都在慢慢好起來。


在科室剛剛建立的時候,張然和其他醫護人員把朝南的房間全部留給了患者做病房,因為他們身處陰霾,更需要陽光。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張然意識到,癌症患者們不僅需要陽光,他們也迫切地需要社會的關注,讓癌症走到陽光之下。


正視的勇氣


“癌症病房裏不止有治療和生死,更多時候他們的生活和普通人一樣,有相互陪伴、打趣鬥嘴。”當癌症不再是閉口不談的死亡禁忌,人們才能撥開迷霧,看到時間沉澱下的新希望。


張然曾遇到過一名肺癌患者,本來使用靶向藥治療效果穩定,病情卻突然惡化,後來他得知是這位患者聽信了民間偏方,說吃某個保健品就能好,就把醫院開的藥停了。“作為醫生,我希望患者相信的是科學。”每當想起這位患者,張然還是會追問自己,是不是當初沒有把治療方案解釋清楚,患者才更願意相信賣保健品的人,而不是他?


“偏見”與“偏方”,都曾經是阻擋癌症患者追求更好的生活的兩座大山。在中國醫學向科學進軍的漫長時光裏,癌症防治研究始終是科學研究重點關注的話題。


1956年,中國製定了12年科學研究遠景規劃,抗癌藥物的研發被正式列入國家級科研規劃中。彼時彼處,眾多醫藥院校和科研機構加入這一宏大的計劃中,承襲傳統中草藥等天然藥物的智慧,積累了不少研究經驗,為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0世紀7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之下,學者們逐步將視線放到世界先進的抗癌藥物研究上,從實驗模型到研究方法,一代代中國學者帶回了癌症藥物研究的新思路。


在進入腫瘤科的最初幾年,張然記得很多前來就診的患者,都曾經被勸導過放棄治療。在癌症科普尚未抵達的地方,“人財兩空”是人們對於癌症患者家庭的常見認知。“病痛本身已經很殘忍了,而患者們麵對的現實更加殘忍。”高價且需要自費的進口藥使得很多患者望而卻步,對於醫生而言,用藥建議也往往處於兩難。“知道患者可能沒辦法負擔,但那就是唯一的希望。”


2018年9月,國家醫保局牽頭抗癌藥醫保準入專項談判,新納入17種臨床價值高、創新性高、患者獲益高的抗癌藥物,這一舉措對於罹患癌症的家庭來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春天。2020年,備受關注的PD-1免疫治療藥物中四款國產產品全部被納入新版國家醫保目錄。其中,包含肺癌、肝癌、食管癌、霍奇金淋巴瘤等多種適應證患者均可從新一輪的醫保報銷政策中獲益[1]。

打破偏見的隻能是實力,而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人的生存,是支撐醫療工作者走下去的唯一力量。


“醫聲”在場


普世價值裏,每一個醫療從業者的成就感都來源於患者的治愈。但對於中國的醫生和藥物研發人員來說,強大的驅動力也來自於龐大的患者群體以及他們背後無數個家庭的未來希望。


作為全球第二大的醫藥市場,中國的數百萬癌症患者曾經麵臨絕大多數用藥需要依賴進口的局麵。2014年,中國確定了“互聯網+醫療健康”措施,對進口創新藥實施零關稅並鼓勵創新藥進口。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創新化學藥設置最高6年的數據保護期,對在中國和境外同步申請上市的創新藥給予最長5年的專利保護期限補償[2]。


“沒有技術,你的命運就掌握在別人手中。”在原研藥的研發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雙十原則”,即一款新藥從開展研究到走向市場,需要至少10年,花費至少10億。在確立了“專利保護”對於抗癌藥物市場的重要性之後,更多的科研力量匯聚在癌症藥物研究中。彼時,中國醫藥研究體製逐漸完善,高校的學術氛圍也更加濃厚,一代代科研人員即使麵對著新藥研發中高達90%的失敗率,依然埋首於實驗室,堅持行走於一條艱難而正確的道路。也正是在此時,本土醫藥企業邁出了創新藥研發的第一步。其中,以恒瑞医药為代表的中國醫藥原研力量開始不斷成長。2000年,恒瑞医药建立上海研發中心,開始邁出自主研發創新的步伐,目前,恒瑞医药在連雲港、上海、廣州、蘇州等地設立研發中心,並將創新的版圖擴展到海外,先後在美國新澤西、波士頓,日本名古屋,瑞士巴塞爾等地設立了研發中心,不斷重金投入研發創新,為中國本土醫藥的研究與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建黨百年來,中國醫藥整裝待發,不斷向前。從最初的仿製藥、進口藥,到民族企業的原研藥物,中國醫生與科研人員,不斷摸索,為患者的生存探求福祉。時代不斷賦予新的挑戰,在抗癌道路上,醫生、照顧者、藥物研發者以及種種社會力量都和患者一起綁定為共同體,在洪流之中克服萬難,堅定行進,全力推進著中國抗擊腫瘤防治事業的發展,把中國醫藥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事業發展之路上的每一塊磚石,都是由這些在抗癌曆程中不言放棄、不斷求索的人所鋪就。當人們看見這些與腫瘤相關的醫患故事,便亦能看見這個時代的拚搏奉獻精神的縮影。疾病麵前,這些時代醫者們直麵挑戰,敢於鬥爭、敢於勝利,隻為引領患者穿過癌症這片蠻荒之地,為最終能夠掌握生活的主動權而不懈奮鬥。抗癌之路上,他們帶領患者,選擇全力去愛,誓願與患者攜手打贏生命之戰。


站在建黨百年的節點,為了向這些對健康中國有著重要意義的人物致敬,恒瑞医药“全力去愛”患者關愛公益品牌聯合南方周末,發起《看見·時代醫者》主題公益線上影展,用圖像記錄守護生命的麵孔,為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腳步存檔。現向全社會征集腫瘤科醫護人員及患者的人物攝影照片並分享照片背後的故事。



參考文獻:


[1]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醫保局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於印發<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 (2020年)>的通知》政策解讀[EB/OL].http://www.nhsa.gov.cn/art/2020/12/28/art_38_4219.html,2020-12-28.


[2]袁越.中國人為什麽吃不到新藥?[EB/OL].http://www.lifeweek.com.cn/2014/0610/44544.shtml,2014-06-10.

返回